这家成立于1920年的企业,以生产高精度、大型龙门铣床闻名于世,尤其擅长制造航空航天、军工装备、精密机械等领域的加工设备。
它不仅仅是一家公司,更是德国工业实力的象征。然而,就是这样一家叱咤风云的企业,在进入21世纪后,却在一场美国操作的资本运作中被一步步掏空,最终沦落到破产边缘。
2013年,我国的北京第一机床厂不顾争议,果断出手,成功收购了瓦德里希科堡,如今它浴火重生,为我国赚来了数不尽的价值!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当年它又为何会被美国搞垮?我们能否从中吸取到什么教训?
作为全球超大型机床的顶级供应商,它的客户遍布欧美日等工业强国,在20世纪中叶几乎垄断了全球高端龙门铣床市场,其产品精度达到了惊人的0.001毫米,被誉为“德国制造的巅峰之作”。
在那个时代,全球40%的大型机床市场被瓦德里希科堡掌控,德国国内更是有70%的高端龙门铣床来自这家企业。它的产品被大范围的应用于航空航天制造、军工生产、核能设备制造等核心领域,甚至在冷战时期,其产品被美苏列为军工战略物资,属于全球禁运的关键技术之一。
进入21世纪,随着中国、日本等国的制造业崛起,德国高端机床行业面临越来越激烈的竞争。2005年,美国资本集团科尔维特工业集团以“并购重组”的名义收购了瓦德里希科堡。
这场收购当时被德国媒体誉为“德国制造的新机遇”,许多人期待美资能带来更多资金支持,帮助这家百年企业完成技术升级。
然而,现实却是另一番景象。美国资本的目的根本不是技术升级,而是榨取短期利润。收购完成后,科尔维特集团立即展开了一系列金融资本运作,导致企业一步步滑向深渊。
美资接手后的第一步,就是进行大规模裁员,短短一年内,公司员工从1200人削减至800人,大量经验比较丰富的工程师被迫离职,企业的核心技术团队被削弱。与此同时,科尔维特集团以“优化成本”为由,大幅削减研发投入,让瓦德里希科堡的研发经费占比从15%降到不到5%,许多前沿技术项目被直接取消。
更具毁灭性的是,美国资本一边压缩研发和生产,一边通过加大贷款、提取高额股息的方式,将企业资产逐步转移到海外。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科尔维特集团借机让瓦德里希科堡增加银行贷款,利用这些贷款资金进行资本运作,而非投入生产。当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后,公司债务猛增,现金流急剧恶化。
与此同时,日本的大隈、马扎克等机床企业正在加速崛起,而中国的沈阳机床、北一机床等企业也开始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
由于长期缺乏技术更新,瓦德里希科堡的市场竞争力不断下降,客户逐步流失,到了2011年,公司已接近资不抵债,最终宣告破产清算。从全球机床行业的巅峰,到破产倒闭,仅仅用了六年时间。瓦德里希科堡的衰落,成了欧美制造业被金融资本摧毁的典型案例之一。
就在这家德国百年企业陷入绝境时,2013年,中国的北京第一机床厂(北一机床)果断出手,成功收购了瓦德里希科堡,并展开了一场全面复兴计划。不同于美国资本的短视行为,中国企业采取了一种长期主义战略,重新点燃了这家企业的生机。
中国企业接手后,第一件事就是恢复瓦德里希科堡的研发技术能力。北一机床不惜投入巨资,从全世界内重新召回大量被裁掉的德国工程师,并给予他们极具吸引力的薪资待遇。与此同时,北一机床加强与德国当地高校及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先进制造技术研发。
在德国企业管理层看来,机床制造仍然停留在传统的精密加工工艺上,而北一机床带来了中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新理念,大幅度提升了生产效率。比如,引入自动化加工中心、智能检测系统,使得整机装配时间缩短了30%,并让产品精度进一步提升,确保了瓦德里希科堡的机床产品依旧保持世界领先地位。
相比德国市场的饱和,中国制造业的快速的提升为瓦德里希科堡提供了一个庞大的新兴市场。中国高端制造业的快速崛起,航空航天、精密机械、新能源汽车等行业对高端机床的需求极为旺盛,北一机床迅速帮助瓦德里希科堡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订单量短时间之内实现了几何级增长。
2016年,在北一机床的主导下,瓦德里希科堡便重新站稳脚跟,并成功推出了“金牛座”系列龙门铣床,这款产品不仅保留了德国传统的高精度加工优势,还结合了中国智能制造技术,在性价比上远超竞争对手,迅速成为市场上的畅销产品。
这款机床不仅继承了德国工艺的高精度和稳定能力,还结合了中国市场需求来做优化,具备更强的性价比。最重要的是,相较于德国、日本等竞争对手的同种类型的产品,金牛座的价格实惠公道30%,但质量却毫不逊色!
这款机床一经推出,便迅速抢占市场,订单接踵而至。截至2023年,金牛座龙门铣已创造了超过13亿元人民币的销售额,成为该公司最畅销的产品之一。不仅如此,它的成功还吸引了欧洲、亚洲多个国家的客户,使瓦德里希科堡彻底摆脱破产阴影,重新站稳世界机床行业的前列。
瓦德里希科堡的故事,不单单是一家公司的命运沉浮,更揭示了当今全球工业格局的变化。
美国资本的短视行为,正在不断摧毁欧洲乃至全球制造业。不仅是瓦德里希科堡,瑞士的西格里碳素(SGL Carbon)也曾在被美国资本收购后遭遇衰败,最终不得不出售给中国企业。而英国的罗孚汽车、日本的东芝半导体,都是类似的案例。
反观中国,我们的企业则采取了完全不同的策略。以北一机床为例,他们在收购瓦德里希科堡后,不仅没有大规模裁员,反而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技术升级,同时依托中国市场优势,帮企业走出困境。这种“长期主义”战略,才是真正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关键。
更重要的是,瓦德里希科堡的成功复兴,也为中国的制造业提供了宝贵经验:我们不再只是一个市场,更要成为全世界制造业的领航者。
而这,仅仅是中国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升级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企业在全世界内的收购与合作日益增多。例如,三一重工收购德国普茨迈斯特,使中国混凝土机械行业跃升至世界第一;吉利收购沃尔沃,帮助这个曾经陷入困境的北欧品牌重回巅峰。中国企业的“产业升级+全球布局”策略,正在改变全世界制造业的竞争格局。
未来,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推进,类似瓦德里希科堡的成功案例必然会慢慢的多。我们不仅要在国内发展高端制造,更要利用全球资源,为中国制造业的崛起铺平道路。
瓦德里希科堡的故事,充分证明了一个道理:短视的资本,只会毁掉企业;而长期主义的工业战略,才能创造辉煌。
美国资本的“杀鸡取卵”模式,让一个个欧洲制造业巨头走向衰亡,而中国的产业战略,却让它们重生并创造13亿的销售奇迹。今天的瓦德里希科堡,不再是一家被资本操控的破产企业,而是中国制造业升级的象征。